Sample Pages Preview
争奇斗艳的面饰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女性不仅在头饰上追新求异多变,而且还尽可能地在脸上精心做各种妆饰,以迎合当时的审美观和心理。因此,开额、画眉、制蝉鬓、涂胭脂、抹铅粉、点口脂、晕额黄、贴花钿、画花子等风俗广泛流行。
开额,就是把额前的头发剃掉,让发际线上移,使得额头部分变大。这相当于在额头上腾空了一个宽阔的舞台,舞台上由那对描画出来的眉形唱主角。
唐代妇女画眉之风非常流行,唐玄宗曾命画工绘《十眉图》。敦煌壁画中的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长眉,以黑或黑与石绿画成,即自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中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初、盛唐时期所绘的菩萨和女供养人多作此种黛眉或翠眉,通称娥眉。如初唐第329窟、中唐第159窟、晚唐第138窟中的女供养人(图1)。敦煌曲子词((倾杯乐·窈窕逶迤》中亦云:“翠柳画娥眉。”一类是短眉,元稹《有所教》一诗中说:“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不伤垂;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可见各式各样的短眉,也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时髦妆饰。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一家及侍婢,均作短眉,宽而浓。此类短眉也见于晚唐第107窟的女供养人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引路菩萨》中的仕女等。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据记载最初由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因此,蝉鬓既是发式也是面饰。隋唐时期流行蝉鬓,隋薛道衡《昭君辞》: “蛾眉非本质,蝉鬓改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