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Pages Preview
凉州南崖的石窟——沮渠蒙逊的丈六石像
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道宣撰。664年)、《法苑珠林·敬僧篇》(唐·道世撰。668年)记载,北凉沮渠蒙逊在凉州南百里开凿石崖,有石像及塑像,“千变万化”。又据梁·慧皎《高僧传·昙无谶传》和《法苑珠林·敬佛篇》等,429年出征的蒙逊之子、崇佛的兴国被敌人俘虏后遇害,蒙逊因悲愤至极损毁佛教寺塔杀害僧入,然此时蒙逊为母亲所造丈六石像却流出了眼泪,遂使蒙逊革心,再次崇奉佛教。连蒙逊那样的奉佛家,一旦爱子遇害就马上翻脸迫害佛教,说明当时胡族王的佛教信仰是以现实的、实际利益为目的的。同时,他曾为母亲造丈六石像,可以想象匈奴族与鲜卑一样,是一个母权性很强的社会。
根据《法苑珠林》的记述,这丈六石像在“阳述山”的山寺,凉州南崖石窟与丈六尺石像很可能指的是同一个地方。今天中国的学界,把甘肃省武威东南的天梯山石窟视为沮渠蒙逊的石窟,不过一般认为有蒙逊造像的洞窟已经因地震等原因崩塌了。
敦煌莫高窟的北凉时期造像
据说,敦煌莫高窟始创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傅开窟和从东而来的法良禅师开窟。当时的敦煌不是前秦而是前凉的领土,一般认为使用前秦的年号来记述可能是因为乐傅是从前秦来到此地的。这些初创期的石窟没有保存到现在,其内容和规模等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很可能是僧人修禅用的小规模洞窟,而且很可能没有造像。
一般认为,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有第268、第272、第275三个窟,关于其年代,敦煌研究院认为是北凉时期(北凉控制敦煌是421~439年)。但是,这三个窟并没有留下能够确定年代的材料,最近宿白先生从样式史的观点出发,提出新的看法,三窟的开凿年代为从北魏太和八年(484)前后至迁都洛阳(494年)前后,认为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开凿。另外,桑山正进先生根据第275窟塑像交脚菩萨像宝冠形式的研究结果,指出还是不可能追溯到北凉时期。关于第275窟,如后述(第四章第三节)笔者也认为要推迟到北魏,所以在这里只记述第268窟和第272窟。不过,关于这两洞窟也不是说就可以断定为北凉时期。
第268窟正壁塑如来交脚像(图版11),是左右各开两个小禅室的僧房窟。如来交脚像着偏袒右肩袈裟,但其与印度的偏袒右肩不同,是衣角搭在右肩的形式,与炳灵寺第169窟如来像的特征(凉州式偏袒右肩)相同。现在,四个小禅室内的壁面绘有隋代壁画,但其下面好像再没有壁画层,由此推测当初的小禅室是裸露石壁的简素的禅定窟。窟顶部用浮雕形式表现西亚起源的叠涩天井。第272窟平面为方形,正壁塑如来倚坐像(头部为后补),两侧画许多供养菩萨像,左右壁绘有如来坐像说法图,顶部有与第268窟一样的浮雕叠涩天井,如来像的袈裟依然是凉州式偏袒右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