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From Style to Huayi: Ruminating on Chinese Art History

(Ave of 1 Goodreads ratings)
Price: $22.20 $15.60 (Save $6.60)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From Style to Huayi: Ruminating on Chinese Art History is Shi Shouqian's major collected papers from 1994 to 2007, which retrospects his experience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s in style perspective influenced by his teacher Fang Wen in early years to gradually focusing on artistic inspiration and rearrange his former ideas. ""Ruminating"" is just a kind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his self experiences on academy.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Editor's Recommendation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收录了石守谦1994—2007年的重要论文结集,回顾了从早年拜师方闻,以“风格”角度来了解中国画史,到逐渐转向以“画意”为关注点,重新调整过去的一些看法。所谓“反思”,正是作者对自身学术历程的一种剖析和检讨。


About Author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至16惜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Table of Contents
自序 
导论从风格到画意 
Ⅰ观念的反省 
1—1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 
1—2中国文人画究竟是什么? 
1—3洛神赋图——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 
1—4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传董源《溪岸图》为例的思考 
Ⅱ多元文化与文士的绘画 
2—1冲突与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书画艺术 
2—2元代文人画的正宗系统——由赵孟颓到王蒙的山水画发展 
2—3隐逸文士的内在世界——元末四大家的生平与艺术 
Ⅲ绘画与文人文化 
3—1隐居生活中的绘画——十五世纪中期文人画在苏州的出现 
3—2沈周的应酬画及其观众 
3—3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 
3—4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 
Ⅳ区域的竞争 
4—1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 
4—2神幻变化——由陈子和看明代闽赣地区道教水墨画之发展 
Ⅴ近现代变局的因应 
5—1绘画、观众与国难——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的雅俗抉择 
5—2中国笔墨的现代困境 
注释 
图版目录 
论文出处 
参考书目
Sample Pages Preview
然而,风格的形式研究在中国早期山水画史的领域中虽然成绩可观,但它最有效力去解决的实是作品的断代问题,以及对这些经过“测定”时间之作品群所共同形成的时代性,乃至于各时代间所形成的承续或变革关系的描述;对于那些受到质疑的传世早期作品的作者判定,并未能充分地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缺乏标准作品可资比较,或者标准作品与之相去过远的状况时,更是如此。这种困难在面对资料较为丰富的晚期作品时,可能根本不会出现;但在中国早期画史的研究中,却成为其优势中的缺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研究者当然不肯划地自限,而尽力地回到古文献中寻求支援。有的时候,古代之笔记文字或收藏记录可以很幸运地与传世作品相配,而解决作者谁属的问题,但毕竟可遇不可求。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研究者还是期待在针对风格形式的文字叙述中,试图突破作者问题的困境。但是,由于这种论画文字喜用简洁的譬喻,不耐于长篇的分析,而且常有转引前人的现象,不见得是书者实见的记录,这个途径所遭遇的困难,亦不罕见。 
对于以上现代学者所遭遇的困境,中国的画史论述传统固然不见得能有什么万能的妙方,但是,在文献的运用上却颇能提供一些启示。相较而言,中国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来的画史论述,除了针对形式的叙述外,最为突出的要算是对“画意”的重视。《历代名画记》虽无“画意”之辞,但其开宗明义论“叙画之源流”时即云:“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这实不仅言绘画之功能,且直指此“天地圣人之意”的“画意”为绘画之所以成立的第一要义。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亦有见于此,遂在卷—即立—节专论“图画名意”,将“典范”、“高节”、“写景”、“靡丽”、“风俗”等视为制作之前须先加以掌握的旨趣。在他的观念里,“画意”还不仅仅是绘画科目的分类而已,而且还是某种特定意境的典型。人们一旦认识了这个意境典型,个别画家便可依其各自成就的倾向,溯其源流,而形成一种历史性的理解。
From Style to Huayi: Ruminating on Chinese Art History
$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