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Pages Preview
17世纪左右,欧洲瓷业处于萌芽时期,工艺技术较多地师从德化白瓷的风范。1673年,法国人波特拉特在鲁昂设立瓷厂,是为法国瓷厂的先驱。法王给予他特许证说:(赋予)制造像中国瓷器盘、碗、壶、瓶等的专利权。该厂的产品是软质瓷器,都是仿效中国的。它制造的白瓷器显然受到当时欧洲欢迎的德化白瓷影响。可惜波特拉特一死,瓷厂就停办了。当时还有圣克卢瓷厂以制造软瓷著名,它努力仿造中国瓷器,并与中国瓷器竞争。它对中国瓷各种品类,无不仿造,并时出新意,制作十分美丽。它仿效德化白瓷,在单色器上浮雕花纹,颇为可观。总之,17世纪前后欧洲瓷器还在模仿试验阶段,虽有瓷器生产,但都是质量不高的软瓷或骨瓷,不足与先进的中国瓷器竞争,因此,中国瓷器便成为欧洲商人争购的对象,每年几千万担输入欧洲,大有利润可图。
在欧洲,18世纪首先试制真正硬质瓷器的是欧洲瓷器艺术中心德国迈森的匠师柏特格。他于1715年左右开始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两件,一件是圆柱形烛台,上饰菊花浮雕图案,丝毫未杂入以往流行的繁琐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弥勒坐像。在柏特格的倡导下,欧洲各国掀起了模仿德化瓷器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