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Catalogue of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2 Vols)

Price: $717.05 $500.00 (Save $217.05)
Only 1 left in stock, order soon.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布面精装,带书衣;大16开,尺幅约为28.5厘米乘22.5厘米;彩图千余幅,黑白图百余幅,铜版纸印刷;正文内容为大英博物馆所藏近千件明代瓷器的图文说明,文前有明朝历史、明时景德镇制瓷工业、贸易与外交中的明瓷、明人生活、明朝葬制等情况介绍,附录含明瓷造假、款识、明陵、元末及明代相关运瓷船只海难、大英博物馆明瓷捐赠者等内容。

Sample Pages Preview

Sample pages of Catalogue of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2 Vols) (ISBN:9787513406147)

Sample pages of Catalogue of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2 Vols) (ISBN:9787513406147)

使用可垒叠匣钵的覆烧法最初发明于宋代的景德镇,这种方法在元代(1279~1368年)只被沿用于粗瓷的生产。明代以前,陶瓷器的烧制已经采用仰烧法了。景德镇的洪武年间地层中发现了以夹砂黄土制成的粗陶匣钵。这些匣钵上印有“官匣”二字,意味着它们被用于民窑代烧的官窑器的烧制。永乐至成化年间使用的是以瓷土制成的素面平底匣钵。由于这些匣钵会在烧制过程中瓷化,因此,它们只可被使用一次;若二次使用,它们就会阻碍必要的空气循环。大多数商用民窑中的匣钵都是呈漏斗状的,其他窑具则没有如此精细。比如,只有官窑器所用的支圈才会被修整。匣钵会被置于温火内烧制三天三夜,猛火烧24小时,然后冷却三天,之后窑炉才会被打开。
景德镇的窑址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14~16世纪的陶瓷制造工具。这些制作精细的工具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成熟完善。出土于落马桥元代遗存中的一枚研杵是其中一个例证。这枚研杵部分覆有青白釉,可能是用于研磨釉料的。明代的例子则包括两件压平垫渣用渣罗的残部,其上的青花纪年铭文分别为1522年和1571年;一枚出土于湖田的用于研磨色料的研杵;以及另一件出土自景德镇一处现代水泥厂址的研磨颜料用研杵。从这些器物的装饰程度和纪年铭文的使用,以及传世文献的支持,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工具是为单个工匠而制的。到了16世纪,陶工和画工之间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因而产生了专为某工种而制的工具。这些工具是供长期从事相同工种的专业工人所用,而不会是临时或季度雇佣工的发明。出土于景德镇明代遗存中的试烧品则证明了釉料和釉下彩料被试用于胎土上,就像今天的陶工在试验和错误中检验成品效果的做法一样。
景德镇的陶工们在作坊中被分为不同组别,每一组都负责不同的任务,就像在其他工业中如棉纺、丝织、染布、造纸、铸铁和制漆等一样。这种成熟完善的生产线系统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才在西欧和世界上其他地区所使用。制瓷的必要工序被记载在16~20世纪的文献中,这些文献有些是中国人所写,有些则是欧洲观察者的记录。

Others Also Purchased
Catalogue of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2 Vols)
$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