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包括《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上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共两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内容有定窑工艺的探讨、细腻半透明的乳浊釉(早期的柴窑产品)、纯净细腻的近透明泛青白釉(柴窑产品)、高度透明的泛青白釉(原始白釉)、细腻的象牙白釉(煤窑产品)、定窑造型艺术探讨等。
Editor's Recommendation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包括《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上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共两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About Author
沙历,男,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宁波鄞州,字家櫪、飞云轩主人,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画师、西子画院名誉院长。沙孟海第五孙,著名旅法书画篆刻家。
Sample Pages Preview
①隋至唐太宗(581—649),胎体普遍较粗,原料加工不成熟。釉质不够细,配料时颗粒都比较粗,白度不高,都是一览无余的玻璃釉。有的泛浅灰,有的泛黄,尤其积釉的地方成青绿色。各类白瓷器物都厚重拙实,很多器物借鉴西亚中东地区的金、银、铜器的优秀工艺,善于使用硬朗挺拔的线条来构图,艺术形象粗犷豪放,风格新颖,充满异国情调。②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 650—755),工艺技巧迅速提高,无论粗白瓷还是匣钵瓷,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釉料的调配相当细腻,色调的把握与胎体颜色很协调,表现出一种柔和纯正、温润含蓄的观感美。此时的细白瓷基本不施化妆土,将白釉直接施在胎体上,白釉是玻璃质的,对胎体及釉质本身的颜色反应很敏感,稍微有一点杂质,白瓷效果就会受到影响。③唐肃宗至唐宪宗(756—820),很难划分出这一时期的白瓷资料……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沿袭第二期,没有多少提高。”④从唐穆宗到五代十国( 821—960),刻‘盈’字款的白瓷继续生产。……北方地区曲阳窑工艺逐渐成熟,生产出带‘官’‘新官’字款的精白瓷,白瓷生产范围比前三期扩大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