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Appreciation and Explore of Ding Kiln Porcelain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2 vols)

Price: $171.52 $120.53 (Save $50.99)
Only 5 left in stock, order soon.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包括《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上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共两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内容有定窑工艺的探讨、细腻半透明的乳浊釉(早期的柴窑产品)、纯净细腻的近透明泛青白釉(柴窑产品)、高度透明的泛青白釉(原始白釉)、细腻的象牙白釉(煤窑产品)、定窑造型艺术探讨等。

Editor's Recommendation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包括《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上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共两册。《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套装共2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About Author

沙历,男,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宁波鄞州,字家櫪、飞云轩主人,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画师、西子画院名誉院长。沙孟海第五孙,著名旅法书画篆刻家。


 
Table of Contents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上册》目录:
第一章定窑概况
第一节地理环境、窑址分布
第二节历史记载、文献记载
第三节历来考古论文及观点
第四节纪年、准纪年出土报告,款识统计及表(定窑瓷器的款识及分期)
第二章定窑工艺的探讨
第一节烧造工艺简述
1.定窑的烧造原料
2.定窑的烧造方法
3.装饰工艺的运用
第二节定窑的釉色、品种
1.定窑青釉(早期的柴窑产品)
2.细腻半透明的乳浊釉(早期的柴窑产品)
3.纯净细腻的近透明泛青白釉(柴窑产品)
4.细腻纯净的白釉
5.高度透明的泛青白釉(原始白釉)
6.细腻的象牙白釉(煤窑产品)
7.带有细小颗粒之半透明白釉
8.定窑黑釉
9.定窑紫釉
10.定窑酱釉(柿红釉)
11.定窑窑变釉
12.定窑褐釉
13.定窑红釉
14.定窑绿釉
15.定窑姜黄釉
16.定窑点彩、褐彩
17.定窑钧釉
18.定窑三彩、搅胎
19.定窑黑釉沥线
20.定窑釉上彩
第三节定窑造型艺术探讨
1.瓶
2.壶
3.罐类
4.碗类
5.盘类
6.杯类
7.盒类
8.炉类
9.文房类器物
10.枕类
11.瓷塑
12.雕瓷
13.其他类
第四节定窑瓷器的装饰艺术
一、定窑的装饰
1.龙纹
2.凤纹
3.莲花纹
4.牡丹纹
5.婴戏纹
6.池塘鹅纹
7.鱼纹
8.菊花纹
9.博古纹
10.鹿纹
11.鸭纹
12.飞禽纹
13.其他纹饰
第三章定窑辨伪举例
第一节看造型
第二节看纹饰
1.云龙纹
2.凤纹
3.莲花纹
4.牡丹纹
5.池塘水禽纹
6.鱼纹
7.鹅纹
第三节看圈足
1.平足
2.玉璧底足
3.玉环底足
4.外撇式足
5.内挖足
6.圈足
7.浅圈足
8.卧足
9.其他式足
第四节看胎釉
1.含杂质的胎骨(火龙果胎)
2.细腻坚硬的浅灰胎
3.细腻坚硬的灰白胎
4.细腻的暖白胎
5.细腻坚硬的白胎
6.细腻坚硬的糯米胎
第五节看款识
第四章定窑问题新探
一、“定州花瓷琢红玉”与唐代定州花瓷的认识
二、定窑款式与分期的探讨
1.初创期:隋代至唐代中期(6至8世纪)
2.成熟期:中唐至五代(780—960)
3.繁荣期:北宋至金代中期(960—1126)
4.衰败期:金代中期至元代(1127—1280)或明
三、定窑窑变釉的发现与认识
四、定窑红瓷器的发现与认识
五、定窑绿釉器的发现与认识
六、定窑褐釉器的发现与认识
七、定窑点彩器的发现与认识
八、定窑紫釉的发现
九、唐代定窑覆烧法的发明
十、定窑在中国陶瓷史上领军地位的再认识(定窑对其他诸窑的影响)
十一、南方青瓷对定窑的影响
十二、关于定窑、邢窑相互借鉴问题
十三、金代藏传佛教传人中原的启示
十四、中国最早的乳浊釉
……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
Sample Pages Preview
Sample pages of Appreciation and Explore of Ding Kiln Porcelain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2 vols) (ISBN:9787535678164)

Sample pages of Appreciation and Explore of Ding Kiln Porcelain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2 vols) (ISBN:9787535678164)

①隋至唐太宗(581—649),胎体普遍较粗,原料加工不成熟。釉质不够细,配料时颗粒都比较粗,白度不高,都是一览无余的玻璃釉。有的泛浅灰,有的泛黄,尤其积釉的地方成青绿色。各类白瓷器物都厚重拙实,很多器物借鉴西亚中东地区的金、银、铜器的优秀工艺,善于使用硬朗挺拔的线条来构图,艺术形象粗犷豪放,风格新颖,充满异国情调。②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 650—755),工艺技巧迅速提高,无论粗白瓷还是匣钵瓷,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釉料的调配相当细腻,色调的把握与胎体颜色很协调,表现出一种柔和纯正、温润含蓄的观感美。此时的细白瓷基本不施化妆土,将白釉直接施在胎体上,白釉是玻璃质的,对胎体及釉质本身的颜色反应很敏感,稍微有一点杂质,白瓷效果就会受到影响。③唐肃宗至唐宪宗(756—820),很难划分出这一时期的白瓷资料……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沿袭第二期,没有多少提高。”④从唐穆宗到五代十国( 821—960),刻‘盈’字款的白瓷继续生产。……北方地区曲阳窑工艺逐渐成熟,生产出带‘官’‘新官’字款的精白瓷,白瓷生产范围比前三期扩大许多。”
Appreciation and Explore of Ding Kiln Porcelain 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2 vols)
$1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