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汉语国际教育系列教材:第二语言习得

Price: $15.00
Only 1 left in stock, order soon.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汉语国际教育系列教材:第二语言习得》内容简介:编者高永奇在原来所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写:“理论”部分进行调整,又增添了原来为研究生讲授的“研究方法”的一点内容,同时列出参考引用的文献目录,形成了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系列教材:第二语言习得》。

Editor's Recommendation
《汉语国际教育系列教材:第二语言习得》除了适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学习外,也可以作为本科生的语言习得课程用书。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科性质 
第四节 二语习得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 
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共同点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第三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语言观 
第二节 对比分析假说 
第三节 偏误分析 
第四章 中介语理论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中介语理论系统 
第三节 我国的中介语研究 
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序列 
第一节 语法语素 
第二节 语素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否定结构习得顺序的研究 
第四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 
第六章 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 
第一节 输入 
第二节 输出 
第三节 互动 
第七章 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与二语习得 
第三节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 
第四节 影响和评价 
第八章 语言习得的心理学视角 
第一节 年龄与性别 
第二节 情感 
第三节 学能 
第四节 动机 
第九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其他视角 
第一节 社会语言学视角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 
第十章 课堂环境与二语习得 
第一节 课堂交流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Sample Pages Preview
如果进行比较的语言系统之间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那么有效的对比从何谈起呢?结构主义语言学本身强调对不同语言范畴进行科学描写的重要性,但是基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不具备可比性。汉语中有而英语中没有的语言现象,是否具有可比性?如汉语中有“把”字句,英语中没有;反之亦然。两种语言中相似但实则不同的语言现象是否具有可比性?如英语中的卷舌音和法语中的小舌音,表面上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位系统。因此,尽管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对比分析提供了语言描写的工具,但是正如布龙菲尔德指出的那样,语言间的差异太大,以致使我们无法建立任何适用于各种语言的分类系统。 
(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简单地说,“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而“难度”是心理学问题。显然,语言差异和心理上感觉的难易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相反,越是差异不大的语言特征越容易混淆,难度更大。比如,日语和汉语有一些看起来相同的汉字,但是有些细小的差别,如汉语的“气”和日语的“氮”,日本学习者在书写时常常会出错;但有的汉字是日语没有的,如汉语的“我”,日本学生在书写这类汉字时,出错率常常低于前者。这些例子说明,语言差异与语言习得的难度往往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对比分析是用语言学方法解决心理学问题。 
第三节 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的产生 
偏误分析是一种聚焦学习者出现的偏误的语言分析。与对比分析不同,偏误分析是从学习者的语料出发,对学习者的目的语中出现的错误与目的语本身作比较,分析错误的多少、类型、产生原因,它是支持教学策略的一种分析方法。
Others Also Purchased
汉语国际教育系列教材:第二语言习得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