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Pages Preview


故宫博物院历代书画陈列第九期如约在武英殿展出。其中,北宋郭熙的《窠石平远图》堪称“北派”山水的鼻祖;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成就“米氏云山”范本;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更是青绿山水的楷模,此外还有萧散虚和、深蕴禅机的法常《水墨写生图》、朱耷《荷花水鸟图》;富有宫廷高贵气息的边景昭《竹鹤图》、郎世宁《花鸟册》等等,都是十分值得期待的画史杰作。
山水画沉静恬淡,花鸟画色墨缤纷,体现了历代画家对客观自然的精致观察,而人物画以人自身为表现对象,描绘衣冠形貌,记录生活起居,是对古代生活最为直观的表现。人物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最早的画科,古人对自身的关注以及对神的拟人化,是中国人物画产生的源头。根据绘画内容的不同,人物画可以细分为历史故事、肖像、仕女、道释等几类,当然有些作品的属性带有多重性,这样的划分仅仅是相对的归纳而已。在本期的导览序言中,人物题材的绘画将作为重点推介给大家。
一、
首先来看历史故事题材的人物画,本期展品中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倪端的《聘庞图》、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尤求的《红拂图》、黄慎的《商山四皓图》。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即写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这段文字阐明绘画之大义,将绘画的功能提升到了伦理教育与揭示自然的高度。张彦远接下来言到:“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这是在说,抽象的文字叙述虽然可以记录历史,但是不能承载形象,而图画是直观的,是文史记录的重要补充。“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张彦远的这番论述显然是建立在人物画基础上的,有形的内容更便于观画者的解读,这就是绘画的现实意义。人物画就绘画功用而言,是由鬼神、政治而至人间,早期考古发现的帛画等大多带有升仙、招引等原始宗教意义,汉魏画像砖、画像石中开始有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的表现,而真正意义上的卷轴绘画还要从东晋的顾恺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