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Chinese Porcelain Identification (Set of 2 vols)

Price: $38.71 $27.20 (Save $11.51)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Editor's Recommendation
《中国瓷器鉴定(套装共2册)》由李辉柄著。陶瓷器是历史的产物,什么时代产生什么器物,把握与认识各个时期陶瓷发展的特征,是我们判断窑口与鉴定时代的基本出发点。瓷器上的不同特征与风格(工艺上的痕迹),又是我们划分它的窑口与鉴定时代的科学依据。因为在各时期的传世和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陶瓷器上,必然会打上各个时代的烙印。

About Author
李辉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祖籍湖南省临澧市,1933年生于湖北省沙市。20世纪50年代始,跟随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研习陶瓷,调查了全国南北各地古代瓷窑遗址,对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官窑瓷器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调查报告、考证、论述文章百余篇,100多万字。参与撰写了《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教程的有关章节;主编《中国陶瓷全集》之《钧窑》,《中国美术大全》陶瓷卷的《隋、唐、五代》、《宋代》(上、下)共五卷;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中的《晋唐名瓷》与《宋瓷器》卷等;编辑出版了《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个人专著《宋代官窑瓷器》、《青花瓷器鉴定》等。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有关中国陶瓷的国际讨论会。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受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Table of Contents
《中国瓷器鉴定(上)》目录: 
上篇瓷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章陶器的起源及其工艺成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约公元前7000-公元前2000年) 
第一节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陶器发展的早期阶段--红陶 
第三节 陶器发展的中期阶段--彩陶 
第四节 陶器发展的晚期阶段--黑陶、灰陶 
第五节制陶的工艺成就 
第六节 陶器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第二章原始青瓷的出现与青瓷的烧成--商至汉代的陶瓷(约公元前2100-220年) 
第一节原始青瓷的孕育 
第二节原始青瓷的出现 
第三节原始青瓷的发展 
第四节早期青瓷的出现与发展 
第五节青瓷的烧成 
第三章青瓷的发展与自瓷的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220-581年) 
第一节青瓷的正名 
第二节南方青瓷 
第三节北方青瓷 
第四节北方白瓷的出现 
第四章 白瓷的发展与“南青北白”的形成--隋、唐、五代的瓷器(581-960年) 
第一节南北青瓷的融合与发展 
第二节《茶经》中记载的著名瓷窑 
第三节 白瓷的发展与“南青北白”的形成 
第四节唐代陶瓷的工艺成就 
第五节五代瓷器特征与制瓷工艺的改进 
第五章 “官窑”的建立与“民窑”的发展--宋代的瓷器(960-1279年) 
第一节什么是“官窑” 
第二节“官窑”的建立及其对“民窑”的影响 
第三节“民窑”的性质及其特征 
第六章北方瓷窑的衰落与南方瓷窑的新发展--元代的瓷器(1279-1368年) 
第一节北方瓷窑的衰落 
第二节龙泉窑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景德镇瓷窑的新成就 
第四节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第五节卵白釉与“枢府”瓷 
第六节红釉与蓝釉瓷器 
第七章我国瓷器烧造中心的形成--明清时代的瓷器(1368-1911年) 
第一节我国烧瓷中心--景德镇 
第二节青花瓷器的大发展 
第三节颜色釉瓷器的烧造成就 
第四节斗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 
第五节五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 
第六节珐琅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 
第七节粉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 
第八节制瓷的特种工艺 
第九节 几个著名的地方窑 
第十节瓷器的外销与外销瓷的生产 
《中国瓷器鉴定(下)》目录: 
下篇瓷器的窑口与年代的归属 
第八章瓷器鉴定是一门科学 
第一节瓷器研究与鉴定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年代依据 
笫二节 瓷器鉴定的重要性 
第四节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第九章隋唐瓷窑的鉴别 
第一节隋代瓷窑的鉴别 
第二节唐代北方瓷窑的鉴别 
第三节唐代南方瓷窑的鉴别 
第十章宋代官窑的鉴别 
第一节北宋官窑的鉴别 
第二节南宋官窑的鉴别 
第十一章宋代民窑的鉴别 
第一节宋代北方民窑的鉴别 
第二届宋代南方民窑的鉴别 
第十二章瓷器年代的鉴定 
第一节从瓷器的造型进行鉴定 
第二节从瓷器的装饰方法与纹饰特征进行鉴定 
第三节从瓷器的烧造方法进行鉴定 
第四节从瓷器的胎质、釉色、彩料进行鉴定 
第五节从瓷器的款识进行鉴定 
第十三章通过实践提高鉴定水平 
第一节真伪对比举例 
第二节怎样学习与提高鉴定水平 
结 语 
图版索引 
后 记
Sample Pages Preview
Sample pages of Chinese Porcelain Identification (Set of 2 vols) (ISBN:9787513401524) 

Sample pages of Chinese Porcelain Identification (Set of 2 vols) (ISBN:9787513401524) 

第五节 制陶的工艺成就 
陶器是人们学会把粘土制成各种形状,经过火烧而成的器皿。换句话说,陶器是粘土(原料)和火(烧成)通过人的活动(原料加工、成形、烧窑等)来实现的。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原料与烧成对提高陶器质量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提高陶器质量的目的,首先就必须对制陶原料进行加工或者寻找新的、更适宜的原料。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看,作为制陶的原料一般是经过选择与淘洗的。可以想见,人们在选择较好的原料后再对它进行淘洗,以便把泥中的渣滓去掉,然后才用来成形制坯的。这种经过选择与淘洗的原料,一般用来制作精致的食用器和储藏器皿。有的还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对原料进行加工,有意识地加入砂子、贝壳末和草秸末一类的膦和料,为的是改变原料的性质,除便于成形外,并在烧造过程中,不至于变形和烧裂,烧成后还具有耐高热而不破裂的性能。这种经过加工的原料多用来制作较大的炊器。因此,一般考古工作者把陶器的原料划分为泥质与夹砂两大类。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的陶器,尽管它们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也有泥质的与夹砂陶之分,可见当时已对制陶原料的性能有了较多的认识。先是有意去寻找好的原料,然后对其加工、淘洗、制坯,有的还根据用途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原料加砂等以改变它的性能的方法,制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过,这时陶质一般松脆,器壁也厚薄不均,说明在制陶原料处理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继之是仰韶文化的陶器,它的陶质较前有很大进步,原料一般经过精致的淘洗,陶质细腻,器壁也较薄。根据器物不同的用途,也有加入羼和料的,也有一些原料不经加工就直接用来制作陶器的。大体说来仰韶文化的制陶水平,不论在原料的选择、淘洗与加工上都较前有很大进步。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的龙山文化的制陶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仅从制陶原料上说,除对原有的原料进行淘洗和加工外,还找到一种白色的粘土(瓷土),并用它烧出了胎质呈白色的“白陶”。这种“白陶”在黄河中上游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长江中下游和福建等地部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均有发现。究其原料已经不是一般的粘土,经化验证明是用一种瓷土或者不很纯的瓷土烧成的。因此,它们的化学组成已接近瓷器,只不过是烧结程度较差而已。所以,考古工作者还是把它划分到陶器的范畴。但是,作为制陶原料--瓷土的发现,并已被广泛使用,这不仅在制陶原料上是个大的突破,而且为我国瓷器的出现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Chinese Porcelain Identification (Set of 2 vols)
$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