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对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的陶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结合地层关系和陶器在墓葬中的共存关系,将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划分为六期,总结出各期陶器的主要特征。并以分期为线索对该地区西周墓葬出土的陶器进行了文化因素分析,考察了墓葬形制结构、葬式、各类随葬品、殉祭遗存等方面特征的历时性变化,总结出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在主要特征方面存在两个变革期。同时,《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根据历年来丰镐地区发掘的西周墓葬在空间上的集结情况以及墓葬在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将该地区西周墓葬分为十一个墓区,指出沣西A区主要是周人墓葬,沣西C区主要是殷遗民墓葬。书中还对墓葬进行了等级划分,从等级的角度考察了周人和殷遗民社会地位的差别,指出周人社会地位整体上较殷遗民高,周人与殷遗民在埋葬习俗上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彰显身份地位。《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揭示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总体特征及西周都邑的文化面貌和人群构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Editor's Recommendation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指出在丰镐这一西周都邑之内,虽然殷遗民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其中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是能够得到周人的尊重的。但是在西周一代,周人集团的总体社会地位要高于殷遗民,而且殷遗民的社会地位还存在逐渐下降的一个过程。这无疑是又一个富有新意的认识。
About Author
张礼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商周考古和东北考古研究。在《考古与文物》《考古学报》《边疆考古研究》《东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承担教育部青年项目“从墓葬材料看西周都邑的人群构成”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等。
绪论
第一节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发现与研究简史
第二节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四节 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墓葬分期及各期陶器特征
第一节 陶器的器类分析
第二节 典型陶器的型式划分
第三节 各类陶器的器形演变特点
第四节 层位学依据
第五节 墓葬分期
第六节 陶器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第七节 各期年代的推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墓葬出土陶器的文化因素分析
第一节 陶器的文化因素构成
第二节 主要文化因素与次要文化因素的区分
第三节 各种文化因素的历时性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墓葬主要特征及其历时性变化
第一节 墓葬形制与结构及其历时性变化
第二节 墓向及其历时性变化
第三节 葬具及其历时性变化
第四节 葬式及其历时性变化
第五节 各类随葬品及其历时性变化
第六节 殉祭遗存及其历时性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区组划分
第一节 墓葬分区与分组
第二节 墓葬主要特征的区组差异
第三节 各区、组墓葬的差异
第四节 各墓区代表的人群
第五节 墓组反映出的亲属组织结构
第五章 墓葬的等级划分及周人与殷遗民社会地位的考察
第一节 墓葬的等级划分
第二节 墓葬等级的历时性变化
第三节 不同墓区的等级差异
第四节 墓葬主要特征的等级差异
第五节 周人与殷遗民社会地位的考察
第六章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分布及金文中的“()”京问题
第一节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的分布与西周“邦墓”问题
第二节 金文中的“奔”京问题
第七章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陶罐从早到晚均为主要器类,数量稳定。以素面或弦纹罐为主,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绳纹罐数量较少,主要流行于第一、二、三期,数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第四期以后并未销声匿迹,但极少见。
陶豆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使用至西周晚期,数量变化趋势是由少渐多,主要以A型豆为主。第一、二期除A型外,还流行一种敛口的豆(B型),第三、四期仅有A型一种型式,第五期新出现细矮柄(C型)和饰瓦棱纹的豆(D型)。到第五、六期陶豆成为西周墓葬中随葬品的主要器类。
陶盂从第三期开始出现,数量极少。第三期出现的陶盂以绳纹为主,素面的或者装饰弦纹的陶盂在第四期开始流行,数量变化趋势是从无到有,由少渐多。第五、六期成为主要器类,其流行年代为第四、五、六期,在第五、六两期成为墓葬中数量最多的器种。
陶瓿主要流行于一、二、三期,数量由多渐少,第四期以后基本不见。
(三)陶器的变化节奏
陶鬲在一、二、三期变化节奏快,至第四期始,器型渐趋稳定,变化不甚显著。陶罐从早到晚变化节奏均较快且均匀。陶簋在一、二两期型式多样,变化节奏快,第四期以后基本不见。陶豆以A型为主,从早到晚的变化节奏快且匀速。陶盂从第四期出现并流行,在第六期变化节奏快、陶瓿在第一、二、三期匀速变化,第四期以后基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