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Ave of 9 Goodreads ratings)
Price: $11.10 $7.80 (Save $3.30)
Only 3 left in stock, order soon.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本书有助于学习者更新语法学知识,拓宽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必要的语法分析方法,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Table of Contents
绪论 
0.1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言的新认识 
0.2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0.3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语法和语音、语义 
0.5关于语法单位 
0.6为什么需要研究汉语语法? 
0.7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0.8汉语语言学工作者应有的语法分析能力 
0.9关于结构关系的多重性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词类是概括词的分类——兼说词的同一性 
1.3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4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 
1.6对高名凯先生“汉语无词类”论的再认识 
1.7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8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关于汉语句法分析 
2.2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3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4关于层次分析法 
2.5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6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7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3.2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3.6变换分析法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产生 
4.2关于语义特征 
4.3关于“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歧义句式 
4.4关于“动词+了+时量+了”歧义句式 
4.5关于“动词+有 
4.6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 
4.7关于“名词+了”句法格式 
4.8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 
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形容词都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吗? 
5.6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5.8配价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法 
6.1“语义指向分析”的含义 
6.2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3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4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5“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能省不能省的问题 
6.6“究竟”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七节语义范畴分析法 
7.1汉语句法研究中必须关注语义问题 
7.2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6顺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八节形式学派语法分析思路 
8.1关于形式语言学派 
8.2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分析思路 
8.3关于切分、等同、分类、组合 
8.4关于分布分析法 
8.5关于替换分析法与扩展分析法 
8.6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8.7用乔姆斯基的“中心词”理论重新分析“名词+的+动词”结构
8.8关于轻动词理论分析 
第九节功能学派的分析思路 
9.1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关注领域 
9.2从篇章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3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4以动态浮现语法观解释语法现象 
9.5从话语交际的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9.6从信息结构角度解释语法现象 
第十节认知学派的分析思路 
10.1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领域 
10.2人类认知的共性与个性 
10.3关于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析 
10.4关于语义强度等级分析 
10.5关于意象图式分析 
10.6关于隐喻和转喻分析 
10.7关于“有界”和“无界”分析 
10.8关于“范畴化”与“非范畴化”分析 
10.9关于构式语法分析 
10.10再说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第十一节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11.1虚词研究的重要性 
11.2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11.3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11.4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11.5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11.6虚词研究中切忌将虚词所在的格式义 
视为虚词的意义 
第十二节汉语语法应用研究 
12.1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12.2当今汉语语法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 
12.3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语法应用研究 
12.4 面向汉语作为二语/外语教学的汉语语法应用研究 
12.5面向语文教学的汉语语法应用研究 
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 
参考文献 
后记
Sample Pages Preview
这里的“一个”纯粹起着指代的作用——例(7)前面的“一个”指代“他儿子”,后面的“一个”指代“他儿媳妇”;例(8)前面的“一个”指代那“男的”,后面的“一个”指代那“女的”。例(7)、(8)如果改为例(9)、(10),基本意思一样。请看: 
(9)他儿子和儿媳妇都在新华印刷厂工作,他儿子是会计,他媳妇是电话接线员。 
(10)楼上那家男的叫王永林,女的叫宋芳,男的是司机,女的是护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认为例(7)、(8)里的“一个”后省略了什么中心语,事实上在“一个”后面根本补不出什么名词。这足见这里的“一个”纯粹只是起指代的作用。 
(三)用以构成某种特殊的句式。譬如说,有一种周遍性主语句就是由数词为“一”的数量词构成的。其格式是: 
一+量词+(名词)+也/都+不/没有+动词/形容词例如: 
(11)一个人也不知道。 
(12)一个老师都不认识他。 
(13)一个字也不认得。 
(14)一天也没有歇着。 
(15)一个电影也没有看完。 
(16)今天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17)一个也不好。 
(18)(演闯王这个角色,现在这几个演员,)一个都不合适。例(10)的意思是“所有人都不知道”。余者类推。 
再譬如,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种表示“每”的数量结构对应句式,也是由数量词参与构成的。其格式是: 
数量词1+(名词)+(动词)+数量词2+(名词) 
例如: 
(19)三个人(组成)一组。 
(20)三个苹果(卖)十块钱。 
(21)三天(生产)六万吨煤。 
(22)十米(竖)一根竿儿。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