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南京寺院研究

Price: $15.94 $11.20 (Save $4.74)
Add to Wishlist

Details
Editor's Recommendation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南京寺院研究》选题新颖。此前研究佛教的著述为数颇多,但一般偏重于教义的阐释或寺院经济的探讨,对佛寺本身的研究则为数极微,而对一朝代一地区佛寺的个案研究则更寥若晨星。此文则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填补了佛教研究的空白。

About Author
何孝荣,1966年生,江苏省涟水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

研究方向明清史、中国佛教史。出版专著《明代南京寺院研究》、《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合著《中国帝王后妃外传·明代卷》、《明代文化研究》、《清史纪事本末》(康熙朝卷),点校《金陵梵刹志》,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持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
Table of Contents
序一/杨志玖/1 
序二/南炳文/3 
明代南京八大寺位置示意图/6 
第一章背景/7 
第一节明代佛教政策/7 
第二节明代南京社会状况/59 
第三节东吴至元代的南京佛教和寺院/77 
第二章兴废和分布/101 
第一节兴建和修理/102 
第二节毁废/122 
第三节分布及总数统计/138 
第三章建筑/158 
第一节寺院布局 
第二节殿堂配置/164 
第三节殿宇结构/171 
第四节佛塔建筑/174 
第四章僧人/180 
第一节来源、等级结构/180 
第二节佛学水平/195 
第三节儒学修养及文学、艺术等才能/203 
第四节名僧小传/210 
第五章经济/263 
第一节农业/265 
第二节商业/307 
第三节钦赐和施舍——寺院重要收入之一/314 
第四节集体经济收入的去向/319 
第六章制度/328 
第一节管理制度/328 
第二节教育制度/349 
第三节 日常及特定佛事活动制度/355 
第七章影响/366 
第一节对政治的影响/366 
第二节对经济的影响/386 
第三节对文化的影响/406 
第四节对民众生活的影响/433 
参考文献/447 
后记/458 
再版后记/461 
明清纪元简表/464 
编后说明/465
Sample Pages Preview
明代南京寺院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分,也仍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系统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如,灵谷寺“缔构之法,则以梁架桁,不施叠拱,以栅承榱,不出重檐,凡交椽接溜,盘结攒辏,如蜂房蚁穴之状者悉不用”。由于建筑材料没有太多的改变,因此明代南京寺院的殿宇结构仍是重复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系统方式,具有台基、间、木构架、斗拱、屋顶、脊兽等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在这固定结构中,南京寺院的殿宇也会通过台基的高低、间的多少、构件的大小等的变化,在结构比例上做文章,来显示寺院的尊卑,其中主要是通过扩大寺院殿宇的规模来抬高寺院的地位。如,前面提到,为所谓的报答明太祖、马皇后之恩(或者纪念其母磺妃),明成祖于永乐十年敕工部在毁废的天禧寺基址上重建报恩寺。因报恩寺之建有特殊的目的。明成祖即令其殿宇“皆准大内式”,规模远过一般寺院。 
如果说明代南京寺院的建筑结构中没有一点进步也是不对的。实际上,进步是有的,其首先表现为砖拱券技术的成熟运用。众所周知,中国始终以木结构为建筑体系的主流,砖石技术虽然在汉代已相当发达,但如拱券穹隆技术,除了北方塔上的窗户之外,都用于修建坟墓。到了明初修建南京城,设计者和建造者也许是受北方石拱建筑、窑洞建筑的启发,在城门建筑中大胆地运用大跨度砖拱技术,并获得了成功。随之,大跨度砖拱技术被运用于灵谷寺无量殿的建设。灵谷寺无量殿建于洪武十四年,因其中供奉无量寿佛得名。该殿从殿基到屋顶全部采用大砖砌成,不施寸木,也无梁椽,因此又俗称无梁殿。它五楹三进,宽50.4米,纵深37.8米,呈穹隆状。中进顶高达22米,前后各有三拱门,四面有窗。其内墙东西两壁从14米以上,砖朵砌叠向外成抛物线形,突出达1米多,尤为人所惊叹。中国现存的无梁殿皆为明代以后所造,而其中最早者即为灵谷寺无量殿。明代中叶以后,各地佛寺大量营造无梁殿,多从灵谷寺无量殿获得启发。由于材质坚固,结构科学,灵谷寺无量(梁)殿历时600多年,至今仍然巍然屹立于钟山之麓。 
其次是殿宇脊上兽吻的变化。由于明代南京寺院建筑的木制构件已经无存,有关的记载又相当缺乏,所以我们只能从遗存的琉璃等构件中窥见一斑。东南大学建筑系朱光亚先生经过考察研究,指出:“明报恩寺塔遗址出土的琉璃龙吻与江南流行的鳌鱼吻不同。也与苏州、绍兴等处可以找到的明代柔曲硕长的龙吻也不相同,相反,它与现代可以大量看到的北京清官式龙吻几无二致,可见官式龙吻源出南京”。朱光亚先生认为,这种龙吻可能是在宋、元时期各地兽吻基础上发展、演变、综合而成,它在南京一经形成,即随明成祖迁都而被带到北京,成为以后明、清官式兽吻的模式。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南京寺院研究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