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 Pages Preview
新加坡华语教师的讲解大多数只停留在正字法、音位和词汇等表面语言层次。他们只要求学生死啃强记“注解”里的词语语音、近似字、表面语义,偶尔也穿插零星词语搭配。为了让生词深化于学生的语言库,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听写以及词语解释测验。倘若学生皆能得满分,这就意味教学目标已臻至,教师职责也完尽。我们不否认这些教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在于这些只是片段的语言知识,学生仍然无法把这些语言知识搬到语言应用层面,因为他们缺乏结合词为句的能力,就算教师“注射”再多的新词,也无法“治疗”学生作文的“贫词病”。多数教师对于词的范畴、规则以及言谈结构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略讲几句,有的甚至排斥一切语言知识的讲授,只让学生自己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中摸索其中的“规则”。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他们只提供正确的“标准”,至于错误的形式、原因和矫正途径却片言不提,或者提供类似例证,重做一次操练,从而造成“炒冷饭”的状况。这种纯经验的传统语言教学法自然无法训练学生从上下文义中填上适用字,许多学生碰了一鼻子灰,仍不得其门而人。